標題:教師如何打破「作業太多,作品太少」的教學迷思?
內容
1.迷思現象:目前英語教師在進行定期性評量(紙筆測驗)時,大多透過出版商提供的試題光碟選題,或是自行依據教學進度與內容命題,兩者均較少參酌教科書(包括課本與習作)內的練習以及學生答題後的成果進行分析。在進行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時,更是設計了一大堆的學習單(worksheets),期待學生透過不斷的練習(repetitive drills),達到精熟(mastery)的境地。以上種種,均陷入「作業太多,作品太少(too
many assignments, too little work)」的迷思之中。本文旨在探究英語教師若能針對學生在課本或習作上的錯誤進行分析,再設計後續的教學與評量活動,是否更能協助學生瞭解學習上的盲點、導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並透過「任務導向(task-based)」、「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等策略,豐富學生產出,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2.概念釐清:基本上英語教師在使用(包含批閱)英語教材上,常會有以下的迷思:
(1)教科書內容不夠貼近學生生活情境(not authentic);
(2)習作設計單調且一成不變,只有加強補充,學生才能真正學到英語;
(3)授課時數過多,批閱學生習作工作負荷沉重,能將每位學生的習作改完已經阿彌陀佛,無暇再針對學生所犯錯誤進行分析;
(4)課本上的練習多由學生自行訂正,教師較少針對此部分進行追蹤檢討;
(5)唯有透過自行設計的學習單或評量卷,才能真正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
其實英語教師一方面抱怨教學或批閱習作的負荷過重,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又設計了許多的學習單或練習卷,殊不知若能真正針對學生在習寫課本或習作的練習時發生的錯誤進行歸納與檢核,教師往往更能瞭解大多數學生常犯的錯誤,以及自己教學上仍須精進的部分,並對症下藥,真正解決問題。以筆者為例,在批閱學生課本練習與習作後,可以歸納出幾項學生較常犯的錯誤,並分析此種錯誤屬於何種學習問題,如此便可針對該學生學習上的盲點,提供最有效的建議。
3.教或學的建議:
茲以本學期筆者任教的五年級學生常犯之錯誤為例,提供教師在使用與批閱教材時可參酌的策略:
問題
|
型態
|
解決策略
|
寫作不認真、完全不寫、忘記帶課本、習作
|
學習興趣低落、懶惰
|
1.
英語小老師協助
2.
個別輔導(補救教學)
|
隨意塗鴉、毀損簿本
|
上課不專心、常規差
|
1.
寫連絡簿請家長管教
2.
道德勸說(習作就像妳的臉…)
|
連連看鬼畫符
|
學習態度欠佳
|
規定帶尺,並畫整齊
|
字跡潦草
|
定力或練習不夠
|
習字練習、訓練定力
|
字母位置書寫錯誤(bdpq)
|
先備經驗不足
|
以說故事方式讓學生理解,並加強練習
|
未按照格線書寫
|
敷衍
|
多練習、嚴格要求
|
字首未大寫,標點符號(尤其是句點)漏點
|
粗心、驕傲(自以為很行)
|
反覆叮嚀,耳提面命
|
單字拼錯(girl/gril,
bed/bad)
|
認知未內化
|
指導學生確實訂正,並透過定期評量進行追蹤
|
文法錯誤(第三人稱單數動詞未加s/es/ies;時態錯誤)
|
認知/練習不足
|
多加練習(可透過閱讀方式潛移默化)
|
有鑑於未來英語教學的潮流傾向「學習自主(learner
autonomy)」、「任務導向(task-based)」、「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教師的角色應從lecturer轉化為facilitator,教科書的教學與練習只是基本功的培養,老師應該針對單元主題,讓學生以分組討論、蒐集資料、製作海報或多媒體素材、上台報告等方式,將「作業」(量)提升到「作品」(質)的層次。例如習作中也許規定學生要描(trace)或抄寫(copy)單字數遍,不如將其改為「用該單字造一個句子」。閱讀後的學習單也可跳脫傳統制式學習單的窠臼,改為Q&A、心得分享、改寫故事等較為higher-thinking的方式呈現。而draft可透過peer assessment、teacher comment等方式進行。最重要的是:每一樣「作品」都必須經過自己、同儕、教師(或家長)三重善意的眼睛看過,並透過討論或回饋精益求精。唯有跳脫趕進度的壓力、給個人大量作業(或練習)的迷思,將學習的決定權還給學生,並體認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作業」才能昇華為「作品」,「成就(achievements)」也才能取代「成績(scores)」,並從中訓練學生分工合作、分層負責的態度。
English is a language. It should not be taught as a subject for tests only.
回覆刪除